“寒冬”一詞對國內紡企來說已很熟悉,雖然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前景預測,但至于何時能夠脫離泥潭,走上平坦大道,沒人能夠說清道明。既然身處困境,無法脫身,安徽紡企又將如何抉擇?
當前國內不斷下跌的皮棉價格逐漸與國際價格縮小價差,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紡企的成本壓力,但生產出的產品卻遭遇銷售困境,給其當頭一棒。在這種形勢之下,安徽紡企的做法值得大家學習。據(jù)中國棉花網(wǎng)記者對安徽安慶、池州、蕪湖等地多家紡織企業(yè)了解,在紡織形勢持續(xù)弱勢的前提下,這些地區(qū)的紡織企業(yè)適時調整生產結構,按照訂單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,同時借助棉花價格持續(xù)下跌的東風,企業(yè)逐漸扭虧為盈。比如,國產40支以上純棉紗在質量上同進口紗相比具有競爭力,這些紡企就大力生產40支以上純棉紗來贏得市場。在既要保證棉紗質量,又要降低生產成本的情況下,紡織企業(yè)普遍采取了新疆棉與內地棉搭配并視紗支高低調整配棉比例。蕪湖市某紡織企業(yè)負責人就表示,2015年1月上旬,他們廠40支純棉紗的配棉比是新疆棉占60%,內地棉占40%,銷售價格為23000元/噸,而在南京買的2129B級新疆棉提貨價為14350元/噸,運費為90元/噸,折算下來每噸棉紗已有1500元左右盈利。
目前安徽安慶、池州、蕪湖等地紡企的開工率均在80%以上,經營狀況逐漸好轉。可見只要企業(yè)能夠摸準市場脈搏,找準切入點,無論環(huán)境怎樣惡劣,總能夠找到生存點。就如馬云曾經說過:“市場競爭越激烈,環(huán)境越不好,反而你的機會就越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