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兩會”期間,全國政協委員、光匯石油董事局主席薛光林在接受《第一財經日報》專訪時表示,國家應該趁著油價現在大回調,加快步伐建立石油儲備。
在此次帶來的提案中,薛光林提出組建一家國家能源儲備總公司的建議。在他的構想中,這家公司應作為國家能源儲備實施主體,負責買油、儲油、輪換以及日常運作。
來自石油行業(yè)的多名政協委員在本屆“兩會”上都提出了擴充國家石油戰(zhàn)略儲備的建議。近日,財政部在一份報告中稱,今年中國將花費1546億元人民幣用于擴大大宗商品庫存,增加原油儲備也被外界認為是在范圍之內。
在經歷了2008年的下跌后,近期,國際油價再度回調至歷史低位,“充盈國庫”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。
政協委員建議組建能源儲備總公司
國家能源儲備主要分為戰(zhàn)略儲備和商業(yè)儲備,石油儲備目前主要靠中石油、中石化[微博]還有國家石油儲備中心進行,薛光林認為幾家分工運作的模式很難統(tǒng)一對國際能源市場的變化做出快速反應,導致目前國家石油儲備無論是儲備庫體系建設還是實際儲油規(guī)模都遠遠趕不上市場的變化以及符合國家石油戰(zhàn)略儲備要求。
他的建議是,從國家財政撥款1000億美元,立即組建國家能源儲備總公司,作為國家能源儲備實施主體。
在他的設想中,能源儲備總公司一旦成立,可以負責在國際油價低的時候大量買進石油,在國際油價高企并且影響國內經濟的時候,在市場上拋售,平抑油價,保障供應安全。
這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中儲糧。中儲糧總公司通過收購和拋售的方式來穩(wěn)定市場糧價,不同的是,糧食儲備主要是針對國內市場,而能源儲備更多地需要和國際油價博弈。
能源“糧食”儲備的重要性近年來越來越得到重視。據悉,中國石油(10.77, 0.00, 0.00%)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非常大,石油依存度接近60%,天然氣達到32%。并且,隨著國內能源消費量的增加,這一比例還會不斷上升。
薛光林認為,一直以來,中國既沒有一個國際性的石油交易所,也沒有強大的石油戰(zhàn)略儲備,在國家的石油生產供應基地或主要供油國出現重大事故,供油減少或中斷時,或者在國際油價大幅波動時,就會非常被動。
他在提案中指出,讓國家能源儲備總公司利用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中海油、中化的油庫,包括它們煉油廠的油庫和社會上的油庫進行儲存。
但這并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。同樣的建議,薛光林此前已經和能源局建議過,但主管部門沒有明確表態(tài)。
打破原油進口權壟斷
“大規(guī)模進口石油唯一構成限制的,不是資金問題,而是現有國家石油儲備庫的容量問題。因此,有必要創(chuàng)新國家石油儲備體系的建設和運作思路。”薛光林指出,儲備庫的構成可以包括租用央企和自建等多個渠道。
在我國,原油進口權一直是處于壟斷狀態(tài),相應的,央企石油公司也承擔著我國石油儲備的重要任務,除了戰(zhàn)略儲備,“三桶油”還持有大量的商業(yè)儲備。2010年的數據顯示,中國當時至少有4950萬立方米的商業(yè)原油儲存能力,其中,中石化擁有近一半,中石油擁有約43%,中海油-中化集團[微博]等擁有近7%。
去年11月,國家統(tǒng)計局首次公布了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的庫存量。四個儲備基地目前原油儲備總量1243萬噸,這一數字與國際能源署(IEA)的建議——關于儲量應該相當于90天進口量差距較大,盡管IEA的建議主要是針對其成員國。
增加石油儲備的現實矛盾是,戰(zhàn)略石油儲備的當前可用空間可能已接近飽和,但民企的石油倉儲能力卻沒有物盡其用。
不過,隨著油氣體制改革的推進,油氣領域的壟斷也正在逐一被打破。
春節(jié)前夕,國家發(fā)改委發(fā)布《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》,將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煉油廠在淘汰一定規(guī)模落后產能或建設一定規(guī)模儲氣設施的前提下使用進口原油,其中擁有境外油氣資源、深加工和先進治污三類企業(yè)優(yōu)先使用。這一利好也被看成是對原油進口權的松綁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。
充盈國庫與搶奪定價權并重
“2008年當時的機會很好,但沒有建立好石油儲備,現在機會又來了,從長遠看來,國家需要3~6個月的石油儲備。”薛光林對記者表示。
正在進行的“兩會”中,來自能源行業(yè)的政協委員通過各種渠道都在呼吁抓緊時間擴大石油儲備。全國政協委員許智明表示,擴大海外原油進口,以較低成本擴充我國石油戰(zhàn)略儲備,眼下是難得并必須實施的戰(zhàn)略時機。
許智明建議,石化企業(yè)甚至可以在低利率的環(huán)境和低廉的運油輪租金的經濟環(huán)境下,考慮利用儲存量高達40萬噸~50萬噸的超大型運油輪在海上囤積現貨,增加在海上的臨時儲存量。
逢低買進的策略正在全球蔓延。今年1月,據路透社報道,部分石油貿易商預訂了超大油輪,用以在海上至少存放2500萬桶的原油,等待油價反彈。
這些動作的背后判斷是未來交割的石油價格會上升。薛光林對記者分析到,雖然全球經濟疲弱,石油需求不振,但一方面因為原油的深水開采成本、頁巖油氣開采成本、油砂開采成本都在60~65美元/桶,因此,國際油價不大可能長時間處于低迷狀態(tài)。但他拒絕評論油價走勢。
對油價的判斷仍然像是一場賭博。在經歷了2月份的回升后,北海布倫特油價仍然在每桶60美元上下徘徊。
此外,國際上常用的兩大基準油是布倫特原油和WTI原油,在原油貿易中,在北美生產或銷往北美的原油都以WTI原油作為基準來作價;從俄羅斯、非洲以及中東銷往歐洲的原油則以布倫特原油作為基準來作價;但是,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,中國一直處在定價權缺失的狀態(tài)。比如,大慶出口的原油就是以印度尼西亞的米納斯原油作為定價基準,而進口的原油也多以布倫特原油為定價基準。
當然,“超級買家”并不打算維持被動的現狀太久。去年12月,中國證監(jiān)會[微博]正式批準上海期貨交易所在其國際能源交易中心開展原油期貨交易,試圖參與到亞洲區(qū)域原油定價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