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洲原油市場最近意外變得疲軟起來。
雖然歐洲從來不是全球原油市場的關鍵驅動力來源,其消費多數(shù)時間維持平穩(wěn),但最近幾個月的原油消費顯著下滑,對于整個歐洲經濟來說很可能不是個好兆頭。
最值得關注的是,評級公司標普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德國的原油消費量正大幅減少,12月同比減少幅度達30.2萬桶/天,從年化角度看是連續(xù)第10個月下滑幅度超過10萬桶/天。
就在去年11月,德國看起來還是唯一一個原油需求相對堅挺的歐洲國家。但到了12月,德國也“淪陷”了。當月,法國消費量減少12.4萬桶/天,荷蘭減少8.5萬桶/天,意大利減少3.8萬桶/天,英國減少3.6萬桶/天。
從屬于經合組織的歐洲國家來看,整體原油需求在12月合計減少75.5萬桶/天。
標普認為,全球原油需求最大的威脅力量來自歐洲。
伴隨著全球經濟減速,國際大型組織和原油生產商紛紛下調今年全球原油需求預期。OPEC將今年原油需求下調了5萬桶/天,EIA的下調幅度與此相同。
本月中旬,EIA下調2019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預期5萬桶/日,至同比增長149萬桶/日;下調2020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預期5萬桶/日,至同比增長148萬桶/日。
最大的問題是,國際大型組織下調原油需求預期,究竟是一時的調整,還是更多預期放低的開始?
歐洲最大經濟體前景看衰
華爾街見聞上周提及,2月份德國商業(yè)景氣指數(shù)從1月份的99.3下跌至98.5,降幅大于預期,市場普遍預計為99。創(chuàng)2015年1月以來最低水平。
同時,2月德國制造業(yè)PMI初值自1月的49.7降至47.6,創(chuàng)74個月新低,遜于市場預期的49.7。德國制造業(yè)產出指數(shù)自1月的50.3降至48.0,創(chuàng)74個月新低。出口訂單創(chuàng)下六年多來最大降幅。
IHS Markit首席經濟學家Phil Smith指出,導致德國制造業(yè)訂單放緩的因素包括貿易緊張局勢的不確定性以及汽車業(yè)景氣疲軟,以及歐洲內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。
整個歐元區(qū)的關鍵經濟數(shù)據(jù)也令人失望。12月歐元區(qū)工業(yè)產值環(huán)比下滑0.9%,降幅是預期的兩倍,同時也是2009年以來的最大年度降幅。